台灣這四五年馬拉松真的非常火紅,以我自己的經驗,從以前跑一場600元、完賽證明還是用毛筆寫的(聽有些前輩說他還跑過一場200元、完賽證明自己寫的),一個禮拜後才寄來的。到現在跑一場一兩千元的,幾乎每場都掛晶片的,過終點線立刻拿到完賽證明。
以前初馬的人數不多,初馬獎也不用另外付費,到現在整排的初馬跑者…也難怪現在初馬獎要另外付費了。也因為很多人急於完成人生第一次的初馬,其實是怕變人生第一次落馬。所造成的下肢骨骼肌肉傷害就非常多。
常見的馬拉松下肢骨骼肌肉傷害有下列幾項:
1. 脛骨或掌骨壓力性骨折
2. 脛後肌拉傷
3. 大腿後肌拉傷
4. 髖關節或膝關節退化
這些傷害中,脛後肌拉傷和大腿後肌拉傷很常發生在初馬的人身上。很多初馬的跑者因為訓練不足,肌肉強度跟耐力度不夠,肌肉很早就疲勞,這些肌肉剛好又是負責跑步擺動末期減速,需要離心收縮,這時肌肉要產生的力量會比平時要大,但是肌肉又不足應付這樣的收縮力量,拉傷就發生了。
另一個常見的原因就是沒有調整配速。跑的速度越快,肌肉在擺動末期減速也越大,另一方面地面反作用力也越大。但是因為沒有充分的訓練,肌肉的強度並不足以吸收這些外部力量。
過度訓練也是初馬跑者常見的問題。有些高手會一個禮拜跑個5天,一週跑個100公里以上,其實這樣的量對於初馬來說真的太多。其實怎樣的起始訓練才不會過度目前並沒有一定的定論,但是如果是剛開始跑的話,可以跑一天休一天,然後慢跑30分鐘,走路30分鐘來分配。如果這樣跑完之後疼痛超過24小時沒有緩解,那就代表訓練強度太強,慢跑的量還要下修。
對於初馬的選手來說,跑人生的第一場馬拉松,受傷的機率比有經驗的老馬高出至少50%以上的機率。其實要預防馬拉松運動傷害,常常聽到有賽前伸展下肢、暖身等等。其實這些預備動作目前在馬拉松運動上是看不出成效的,適當控制訓練量才是預防馬拉松傷害的方法。
我也常常聽過有人說,除了平常練跑以外,游泳、單車、有氧操也都來了。如果平時沒有慢慢累積這麼大的運動量,只是為了完成初馬而做了這些訓練,很有可能把這些訓練的微小傷害累積起來,到了初馬完一次爆發。也因為有了這些舊傷,再接下來跑馬的時候,就反反覆覆的受傷,變成一個”邪惡循環”。